對於巴黎從小到大沒有什麼認識,倒是有不同的想像,每個階段的印象不同。
1.關於攝影的嚮往
最有記憶的是大學時代剛買了單眼相機,從一開始的紀錄生活、拍照寫網誌的需求,到更深入的了解攝影這件事之於我的意義,接觸了攝影的各種面向,風光、紀實、人文街拍等等各種可能性,興趣更濃了以外,對於器材的追求也是有增無減,同時發現一件事情:很多時候好的照片需要的不是器材,而是人要走出去。對的時候在對的地方,手機拍下來的照片也比機皇拍出來的相片更好。畢竟就像許多器材玩家自嘲的說法,「玩器材一天到晚在家附近拍測試照,只是拍一些垃圾也開心」,反面來說沒有走到對的地方,拿什麼器材也可能只拍得出一些垃圾。這沒有什麼不好,畢竟錢怎麼花、拍什麼才能得到樂趣是很個人的體驗,並沒有所謂對錯。
當時大量在網路上看各種作品、評測,就看到幾個有名的部落客、鄉民,以及我自己的同學,在巴黎拍的照片。年輕的我世界觀還是很狹隘(現在也不怎麼寬廣),看到巴黎的街頭、名勝景點各種風景,心裡那真的是一個羨慕,只是在那個時代自助旅行這種活動不要說普及,根本遙不可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來語言能力不行,二來經濟能力也不許可,最重要的是,自己從沒有把這當成是一件真的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那時連去日本自助旅行都不敢想像了,何況是去歐洲,更何況是去說法語的巴黎?
2.關於旅行的可能性
而人隨著時間成長,持續的練習,不知不覺間我的年紀大了,各方面能力也漸漸加強到了可以實用的程度,於是阻礙一個一個移除,得到了從小缺乏的自信,原來長輩老是掛在嘴邊的「不可能」其實不是不可能(就像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視野的狹隘同樣限制了我們的發展),再拿出行動力,不管有沒有旅伴,踏上旅程,一切就水到渠成。路上當然有很多困難要解決,但就像人生,從來也沒有永遠順風順水的,含著再大的金湯匙出生,也一定會遇見難以克服的困難,但有勇氣面對的話,許多困難其實不是困難,只是自己覺得很難。踏出門之前總有數不清的擔心,語言能力夠不夠用、小偷會不會很多、火車誤點怎麼辦、坐錯車怎麼辦乃至天氣不好該怎麼辦等等無數的問題會令人感到卻步,但誇張一點說,去了總有辦法解決,只是自己要拿出勇氣與人溝通,總有人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難題。我不是要說什麼心靈雞湯,只是這是事實。
我們這一輩開始流行起自助旅行,打工遊學、交換學生甚至是移民海外工作生活,原本的不可能早已成為可能,有太多人其實英文單字都不會幾個也敢申請打工遊學,有人什麼都不會也敢聽信網友的建議到柬埔寨賺快錢(當然下場比較悲慘),但都只是證明了一件事,就是走出去,去過就知道,其實沒有什麼不可能。
3.回家以後
有人說,關於旅行地的閱讀,我們是從旅行結束後才真正開始的。在旅行之前,我們對旅行地的閱讀是一種「想像」;在旅行之際,我們對旅行的閱讀則是一種「摸象」;只有在旅行完成之後,或者「一再完成」之後,才是我們真正對旅行地了解的開始。實際走過就知道事實如此,在行前做的功課,無論再怎麼仔細,也只能是紙上談兵,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並不是讀書沒有用,充足的準備可以讓旅途中的意外狀況減少,增加旅途中能獲得的樂趣,讓旅程得以大體上順利進行;旅行之際,對於目的地的一切都還是全然新鮮陌生的體驗,我們很難第一次接觸,就把巴黎的日子過得像台北的日常那樣隨心所欲,走在巴黎的街頭,說是瞎子摸象其實也並不為過,做了準備,實際上還是走馬看花。直到旅程結束了,回國把一切安頓好恢復到原來的安穩的日常之後,才有辦法細細品味旅行時的點點滴滴,翻看旅途中的照片、影片,看著帶回來的各種手冊、書籍讀物,經過時間的沈澱、消化、理解之後,才開始真正對於旅行的地點有一些較深入的了解。
這和年輕時的旅行很不同,旅行完成之後的回味,也是旅行很重要的一部分,旅途可能很短暫,但是回家以後的回味可以很漫長。我可以不用很頻繁的出國,但是每一趟旅行都有深刻體驗,旅行之於我的意義似乎又昇華到了另一個層次。文化的衝擊感是這幾年旅行當中我最在意的部分(當然還是想買一些紀念品)。覺得受到衝擊,讓我感受到這次的旅行有意義。
而回國之後我倒是真的買了一些有關巴黎「文化」的書籍,去過之後再來閱讀,樂趣多不少。就像最近在看的「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XD